古装剧里的十二时辰,一篇说清楚!!
CCTV记录:沐肆洲
看古装剧常常会看到“十二时辰” 为什么古人用“十二时辰”划分一天? 古人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? 今天,一篇文章说清楚! 在文字系统刚开始发展的时期,远古的先民通过观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,粗略地分割一天的时段。 到了秦汉时期,一昼夜根据太阳的运动位置和人们的活动,被不均等地划分为16个时段。 东汉时期,官方开始推广十二时制度。这或许跟先民观测到北斗一年转12个月、岁星12年巡天12次的天文规律有关。 十二进制既映射星辰轨迹,又暗合实用法则:最早可能在南北朝时期,十二地支作为纪时符号,开始对应十二时辰。 在古代,十二时辰不仅是刻度,更是古人生活的“日程表”,不仅影响着个人的作息习惯,还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。 子时,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,也称为“夜半”时分,是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。此时,万籁俱寂,万物沉睡。当然,也有不得不熬夜处理公文的打工人和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。 丑时,也被称为“鸡鸣”,即凌晨1点至3点,天将明未明,鸡鸣声四起,新的一天即将开始。 到了卯时,也就是“日出”时分,早上5点至7点,官员们此刻正在“点卯”,也就是现代的上班打卡,如果不点名,就需要签到,时间也设在卯时,故又称作“画卯”。 午时,也被称作“日中”,是中午的11点至13点,这时太阳行至中天,商户们通常遵循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”的原则,积极招呼客人购物买卖。 酉时,也被称作“日入”,是下午的17点至19点,此时夕阳西下,正是古人们的下班时间,官员们则准备去酒馆小聚,喝上“酉时酒”放松一下。 戌时,指19点至21点,这个时辰古人通常正在与家人团聚、散步、聊天。随着宋代“坊市合一”的城市规划和“宵禁”制度的取消,大大解放了百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,戌时的民间市井通常人流如梭、彩灯交织、灯火通明,夜市文化也由此开始。 在仰望日月星辰之时,古人发现了时间的奥秘,并制定了历法,建立了时间秩序。